人说三十不学艺,那时我已快六十岁了,被范先生精湛技艺所感,想再拜师学艺,范老说:“算了吧,共同切嵯,共同切嵯!”艺还没学,范先生便乘鹤西去,今年是范先生诞辰87周年,去世了3周年,重读旧文深表怀念。

       图为范节庵先生正在刻“手枕”


       刻竹工艺与范节庵先生 ·关增铸·

现在的自由市场和过去的“小市”差不多,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全有,在闲逛时只要兜儿里带着钱,准是一子儿不剩,在这古玩字画的地方抖漏干净。
  别看这里的旧瓷玉珮、繁杂玩艺儿有的沾泥带土,其实假的多真的少,连鱼目混珠这个词都配不上用,我常到这地 方溜达溜达,长长见识。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用它搞旁 门左道的事儿也不少,五彩缤纷的透明硬塑料的“水晶项链”,合成的高级料玻璃宝 石等,花花绿绿,耀眼夺目,到也不失繁华景象。但是,我是不会往那里瞎扔钱,哄抬这种“水货”行情。自然,做卖买,就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有卖的,就有买的,这是两相情愿的事。
 但,这里也不乏真有好东西,我是指的艺术品。我站在一个小青年的柜台前,看他闷 着头,写毛笔字,站了足有两三分钟,他无察觉,我一看他就不象买卖人,我说了一声,字 写的不错呀,他才恍然大悟,抬起头来笑了笑,我指着玻璃柜台里的竹刻扇骨问, 是你刻的吗?他说是啊。我们三两句话就盘到“道”上来了,也算是个艺术同路人吧。 一聊才知道这个小青年和北派刻竹传人范节庵先生的关系,对范节庵先生我早有耳闻, 因为他是北派刻竹第二代唯一的传人。
  去年,在“广交会”上结识了一位竹刻厂的朋友,他带了很多种刻竹工艺品, 有竹根雕、笔筒、手枕、竹板刻字。这些东西有的艺术水平还不错,在南方, 特别是在江、浙一带这行业比较多。因为那些地方盛产竹子的原故,在北方一般都是公园、 园林中的观赏竹,并无经济价值,所以,竹制品手艺人也就不多见,竹刻艺术品的竹刻艺术 家也就很少。北京,毕竟是个古都,商贸往来,文人荟萃,各种行业云集的大城市, 自古就有持扇习俗,女子持绢制“团扇”,文人士俗手持折扇(折扇是从朝鲜传入中国, 传入时间说法不一)。在宋代,特别是在明、清已成为一种习俗。折扇在汉文化的影响下, 从实用逐渐走上艺术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应算是泊来品了,“折扇” 也落地入俗。折扇携带方便,美化生活,广 为应用,由於不断完善,成了後来者居上,在中国“扇文化”中独放异彩, 它的艺术价值远 远超过原来的实用价值。折扇,在过去,档次高低,往往能表现出持扇者的身份和地 位。折扇的形式和内容为旧时代文人雅士必不可少的“持物”,人无扇不雅,是一种学识 的 象征。它还在京戏,舞蹈、相声、评书等艺术中发挥作用,成为这些行业艺术家不可少的舞 台道具。 折扇的出现不但丰富了中国的“扇文化”内容,也给旧时的文人增添了儒雅之风并为 历代书家、画家所青睐,一把真正讲究的折扇,如能够得到“四全”:扇骨 刻制精美;书法题写得体;画面高雅脱俗;扇面托裱名店监制都是大家手笔,视为上品,一 扇在手,打开满室生辉,黄金失色,为历代收藏家所珍惜。
  刻扇骨是刻竹中的一门手艺,多来自江、浙。人物、花鸟、动物、龙凤、刻在 小摆设上,它和根雕等同属於制物;以竹面雕刻成各种图案和装饰品,大都是平刻。刻 竹自古有之,散落民间,朔本求源,宗支门派查无事处。较为清晰可考是在明、清 时代,那时已立门户,流派分呈,师传刀法自为法度,各有优势。明中期,刻竹艺术就 分嘉定,金陵(南京)两大艺术门派。金陵派;质朴、野放、貌古高远,因与嘉定风格 不同 ,所显匠心奇创能出新意,嘉靖年间,代表人物李耀、字文甫金陵人;璞澄, 字仲谦等人,清代之後名家辈出,不计其数。嘉定派(先於金陵派)首推开派人物, 明·正德年间“三朱”即朱鹤、朱缨、朱雅征子孙三代,刻竹精湛,人才辈出,在刻竹艺坛 统领风骚二百年,博雅技臻,刀法纯熟,“貌古神清,工小篆及行草,画尤长於气韵, 兼仿王摩诘诸名家山川云树,纡曲盘折,尽属化工”。刻竹名手中还有候崤曾、 秦一爵、沈大生、朱幼芳、王永芳,该派清代 尤盛,技艺此起彼伏,强手如林;创薄地阳刻凹凸起伏,镌 画生动自然,常以文辞取胜,阴文阳文兼得书家墨韵,人物、 花卉、山水、古篆、八分书,外延它物工巧精妙。北派延出, 在我国竹刻艺坛是一枝蓓蕾晚开,尽得华芳的竹艺之花,是 取其嘉、金之精髓韵化而成。这要当数张志鱼、字瘦梅,(原 籍河北通县人)他以金石篆刻入手,在刻竹上研习揣摩,细 心领悟,酷暑严寒数十年,垫铺出北派刻竹基石。自此,我 国刻竹艺林,北方掇英、独放异彩。当时(一九一五年),受到荣 宝斋店主王仁山的赞赏。二十年代出,北派刻竹日益精湛,在 书画界影响日深,书家、篆刻家寿石工、画家陈师曾都对北 派刻竹倍加赏识。范节庵先生是承接北派旗帜的第二代刻竹 传人,他受家庭薰陶,从随先父常览故宫博物院古玩字画,古 瓷端砚,印章拓片,目睹前贤艺术风采——中国艺术魄宝,耳 濡目染并尊师教诲:“要学习我们祖国遗留下来的国粹,诸如 琴棋书画,篆刻诗文等等,首要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有 了文化修养,书画、篆刻的作品才能脱俗,所谓不食人间烟 火气。”范节庵从师说,益有所得。现在,能在北派刻竹中独 步艺坛,只此一人。我曾有幸欣赏到这位古稀之年范节庵先 生的十几把刻制精美的扇骨,锦盒匣装,古扑典雅,里面扇骨 竹面刻的华滋红润;有的刻得玲珑剔透,古泉散落,风韵高 远;有的梅花三、五点,老干出新枝,构图奇仄;有的晚香 欲滴,葡萄满挂;有的石榴火红,半掩芳菲;有的刻成行书 楷体,风范高雅。扇骨图案中的刀法变化有序,尖刀细走,游 动自如,造形新颖,骨壁上的松枝,曲折攀转,坳突抑扬;细 缜处平刀直入,刀点沙地,薄刀轻披,尤如竹成纸,刀似笔, 一展竹刻艺术上中国书画的雅趣风韵。范节庵先生的刻竹,内 承先师精华,不失法度;外延诗、书、画、印。
   现在,北派刻竹艺术虽再有传人,却廖廖无几,如要重 振北派刻竹艺坛,力薄难擎。范节庵先生时时祈念先师张志 鱼开创的道路和授业之恩,曾托人转来张志鱼的一些情况材 料。但,我毕竞对张先生知道太少,又无实物资料,难以下 笔宏扬和著文纪念。但观范节庵先生的刻竹成就,就足以说明, 当今北派刻竹艺术渊源过程,这些痕迹也说明,创始北派刻 竹第一人的艰辛和对发展我国北派刻竹艺术上的贡献。
  我曾看到著名金石, 篆刻家金禹民为范节庵先生题的书签,其中写到:“承师傅工刻竹及篆刻图章,四十年前即从篆 刻,数十年来其所刻扇骨,不下数千柄,曾雕笔筒,手枕等 竹器甚伙。”可见,范节庵的刻竹艺术在当时旧京俗地已名重一时。  当时,北派刻竹入门学艺的人较多,按张氏所言“事有 所成,须聚癖”,能撑起北派刻竹门户的有王竹庵(范节庵先 生的师兄)、郭庆华都已先後去世,看来北派刻竹艺术濒临衰 危之势;一方面,由於时代变迁,历史进化,持扇已不是文 人的风韵雅事;另一方面,雕刻扇骨成为一种高雅欣赏品,在层次上,也由实用转化纯属艺术品摆设,归纳收藏之列,不是 一般常人所用之物,需求偏於狭窄,又没有把它做为艺术门类 加以弘扬。
  我想做为“扇文化”偏重於扇面上的书画作用,把扇骨 雕刻做为“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重视不够,这种 “扇文化”也是不全面的。做为“扇文化”的一部分,对继承 和发展我国北派刻竹艺术不应忽视。

                           一九九一年九月於北京西郊三境寒舍

注:原文摘自1992年版《关增铸文集》北京朝华出版社出版。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点击数字进入页面  □第8期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请您留言
版权所有:北京文彧斋主办  信箱: wu_xiuh@163.com  电话:64715973  主持人:关彧娘
本网站备案:京ICP备06015457号 (200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