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5日 您现在的位置:2014年·学术研究>>《爨(川)底下村见闻杂记探微》·作者:增铸
中 国 文 化 艺 术 现 象 系 列



自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筑堤捍之,赐名永定河,至雍正朝治理水漶挖渠七十里,开濬三十里,疏理河道,使民免受洪灾。古代清水河流域是这一地区主要支流之一。


上面历史地图显示,元代·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流经大都路,中书省的卢沟河支流,发源洪水峪的清水河还沒有命名。(黑色、蓝色字体是延祐三年的说明。黄褐色字体是现代对应注明文字)



上面历史地图显示,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流经顺天府的卢沟河支流,发源洪水口(峪)的清水河始称“灵源川(河)”。以“上清水”为界,(川)爨底下村,军下村在“灵源川”流域下游(黑色、蓝色字体是万历二十一年的说明。黄褐色字体是现代对应注明文字)红色白底 号,应是“川(爨)底下村”的方位,图上未有,为作者加注。




上面历史地图显示,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顺天府辖区永定河支流,清水河流域图。(黑色、蓝色字体是光绪三十四年的说明。黄褐色字体是现代对应注明文字)红色白底 号,应是“川(爨)底下村”的方位,图上未有,为作者加注。
 □画苑闲谈  □艺术评论  □学术论坛  □考研鉴赏  学术研究  □人物述评 □旧闻轶事


爨(川)底下村见闻杂记探微》

·增铸
·


  

    我们是从花园北路出发,直奔 109国道,一路盘山道,开车的是个老手,过雁翅从斋堂下辅路,向西北行去,还算顺利。到村口,一个大“爨”字刻在石头上,立在眼前,用时尚的话,这也算个地标吧。 爨底下村位于门头沟区斋堂,据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现在,这个地方的商业模式我就不说什么啦。在游览行迹中,沿着石块路进村,脚下大块紫石头特别显眼,进入宅院,老户都有—块紫石铺地或作—层台阶,地主、财主院的大小、多少不等,张显主人的身份,寓意“紫气东来”。上山后,总揽布局,结构,依山而建,房屋用石块垒的墙座,由于这是山区,顺势而下留有水道,避免山洪冲毁墙基。仔细观察了岩石、地貌,在山道中上部,有裸露着紫色风化的“碎裂岩”。这一地区,属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联接处,山西断隆和燕山褶带,是两大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于紫荆关断裂带北端,这里是太行山断裂带构造,岩浆活动最强烈的地方,是燕山运动阶段以来华北板块造山带的极其重要地段。造成北京这一地区地质结构复杂,紫色石是一种,板岩 、叶岩和黏土变质而成,颗粒极细,矿物成分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响声,具有明显的板状构造,板面微具光泽,颜色多种多样,有灰、黑、灰绿、紫、红等,只占陆地岩石的约7%,由于沉积层次不同,质底也不一样,向紫色风化“碎裂岩”与地上铺的紫色石有着天壤之别,受人青睐的紫色石,少之又少,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地上铺的那可是“燕畿乌金” 我细致观察抚摸,有的还有 “眼”,是一种“紫翠石”、“玉黛石”都可以做上好 “紫石砚”。
    似乎“爨”改“川”字,追溯到1942年为方便抗日,干部特别是外地抗日干部通讯联系将“爨”改成“川”。 这是抗日大环境下,抗日干部通讯联系将“爨”改成“川”范围应该很小,受众面不会有什么影响,何况“爨”对该村民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行政区名认定是一种政府行为(即便民国时期或约定成俗),历史不是以点代面来编故事。抗日大环境下抗日干部通讯联系将“爨”改成“川”不否认。“爨”改成“川”通行半个多世纪也是大环境所至,直到1995年,我看还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字,赶上天时、地利、人和,改变了这个村的经济状态。中国人就是猎奇,百川归海,名山大川,多顺的字,就没火起来,换个爨字,就成了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五十年都没人问津,让人真有点嗨!
   爨底下村,属清水河流域,是永定河山区段的一条支流。永定河前称卢沟河,河水色浊又称呼黑水河。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筑堤捍之,赐名永定河。辽代前统称桑干河,据考元代这条支流“清水河”无命名,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这条支流(现称清水河)当时称为“灵源川(河)”也就是现在的清水河流域。始见“军下村”临近“川底下村”都处在“灵源川”流域下游地带,应该是“爨底下村”的前身。川chuānㄔㄨㄢ、爨cuàn ㄘㄨㄢˋ字形、音、义都不一样, 是谐音附会, 究竟谁附会谁, 故事一大堆, 待有个历史源头, 不能跟电视剧似地去戏说吧!风水理论,中听,未必那么灵验 “滋村润民,福泽万物。水能聚气,水能聚财,水能避邪趋吉。” 吉祥话多多易善,山还是那个山,地还是那个地,天还是那个天,怎么会有“后因山洪暴发,将整个村庄摧毁。只有一对青年男女,外出幸免遇难。”早点把房屋建筑在半山,科学点, 这才是真道理, “爨底下” 三字真是耐人寻味。 “川底下”应当是这个村原本正名。爨村人大部分是一个姓氏,爨底下是谐音附会,应该是后来约定成俗的叫法,现在,网络传爨字“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大火烧林,越烧越兴,岂不很热,而爨底下人全姓韩,取谐音(寒)则为冷意,冷与热在五行之中可以互补,宇宙万物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男必然有女,有冷就得有热。” 这是故事新编,爨字本义:“许子以釜甑爨。”炊也。中国汉字笔划多少是有出处,古代文人没有繁简之虑,解放后,普及文化全国扫(文)盲,当时写个学习的 “學”字,笔划那么多,一个“田字格”里都写不下,对于文化基础差的普通老百姓,简化字是一个提高知识的很好快捷方式。中国文字发展史,由甲骨文、金文、到秦统一篆字变隶至楷,不是一成不变,篆、隶之变就是一个里程碑的飞跃。繁体简化是个伤筋动骨文字改革,是个时代之需要,使几亿老百姓摘下文盲帽子,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打下了基础,这是个前所未有,也是奠定今天成就的前瞻之举。(当然对文字繁简之争,那是另一话题)爨、川,虽然与简化无关,但谐音附会,却达到简化意义。“川底下”称谓,挺好,溯本求源,是有根据的。改“爨”有些商业炒作,盘活—方经济是好事,就是别炒作的那么邪唬。
   以火炊物,曰爨。爨cuànㄘㄨㄢˋ第四声,仄声,怎么和川chuānㄔㄨㄢ字(阴平)平声混在一起啦。这还要从古汉语分析,古汉语分四声。平声《国语·周语下》:“声以龢乐,律以平声。” 韦昭 注:“声,五声,以成八音而调乐也。” 是与音乐有关。《吕氏春秋》“正六律,龢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是指好听音乐,通俗讲,一首好歌曲要有韵味,古代诗词是可以谱曲唱的,讲平、仄,字必须押韵,韵脚要押在平声上。爨cuàn ㄘㄨㄢˋ是个仄声,不入平声韵,读成“cuàn ㄘㄨㄢˋ底下” 在京畿地区听起来很怯,所以读成“chuānㄔㄨㄢ底下”。
   在汉语里行成四声。古代的平声字在普通话里分成阴平和阳平两类,阴平就是汉语拼音里的一声,阳平就是汉字里的二声。讲四声: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川底下” 的“川chuānㄔㄨㄢ” 就是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姓韩的韩hán;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平是一二声,平声字就是一二声的字,字的音调分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仄,是三四声,仄声字,是三四声的字。)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如“爨底下” 的“爨cuàn ㄘㄨㄢˋ” 是入声短促的调子。现代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通俗地说,平声就是一声或二声,而仄声是三四声。爨cuàn ㄘㄨㄢˋ第四声,仄声,最早是关中语。明代传到顺天府京畿地区,日久天长,入乡随俗,语音发生变化。所以,读“川”音也就不足为奇了。《周礼·夏官·挈壷氏》及冬,则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注》以火炊水。“按周礼,诗传,释文,爨俱音七弦切,释经传爨字之义,大约动音为平声,静音为去声。然左传宣十五年传:析骸以爨。注:爨,炊也。及孟子,以袯甑爨。似皆宜读平声。乃孟子无释文。左传,释文,亦音七乱反。则平去又未尝拘也。”,这不是没有先例,孟子,以袯甑爨。似皆宜读平声。读爨字去掉第四声,cuān ㄘㄨㄢ,就是平声,和“川chuānㄔㄨㄢ”两个字是一个韵,不管谁代替谁,也就很自然,容入京畿地区口语,读成川(chuānㄔㄨㄢ)音,很贴切。
    如北京俗语:“水cuānㄘㄨㄢ;一说他就是cuānㄘㄨㄢ(急)了”,没这个字,不知那位高人,借尸还魂,生造了个“汆cuānㄘㄨㄢ”字(字型:入下水),把它荐入字典,词源无考。尽管我们从词源上可以引伸其义 “水爨cuānㄘㄨㄢ”、“一说他就是爨cuānㄘㄨㄢ(急)了” 是按孟子,以袯甑爨,似皆宜读平声。但,自从现代汉语文字,包括民国“韵典”和当代所有辞书,不釆纳它为平声,也不设为多音字,可能是笔划繁多而列专一仄声字,如不是近年来开发“爨底下村”旅游宣传,就是一个僻罕字,少有人知道。我说“借尸还魂”是借“氽tǔnㄊㄨㄣˇ”(水上人)之型,实爨cuàn ㄘㄨㄢˋ之义,达到了汉字简化作用。爨,火炊水,是“急火炊物”的意思,旧北京在煤球炉上,把“小水汆(ㄦ)”放在炉口里,您有多急的事,这“汆(ㄦ)水”你待看着,说潽就潽﹗给客人沏上茶,意思是我有多急事先顾您,没有慢待。汆(ㄦ)当急讲(读音收舌根,舌尖往上挑)。现在辞典把它列入北京方言, “汆”字,走大音,舌尖往下垂了,含义也扩大了。如:“汆丸子”等,跟北京俗语还是有差别。爨、汆与之爨、川,一个借尸还魂,一个谐音附会,可谓一曲同工。

注:“你待看着” 的“看”,读“刊”kān(ㄎㄢ)音。
   ②北京“en 儿”话音,不能走大音,如“这儿”,收舌根舌尖往上挑,还要往里卷舌尖,“儿音”读的
     很轻,很快,很短促,要和前一字拼在一起(跟快速读汉语拼音一样),轻快成度,几乎听不到“儿”
     的单独发音,如打个比方“这”字是100%,“儿”字也就1%,比例,发声音量、和音速加一块101% 。
     不是突出“儿”字,就是北京话,所以带“儿”音的文章或口语,读、说的不好都很让人觉得别扭。




上面历史地图显示,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此地划规河北省。永定河支流,清水河流域图。
(黑色、蓝色字体是民国三十六年的说明。黄褐色字体是现代对应注明文字)红色白底 号,应是
“川(爨)底下村”的方位,图上未有,为作者加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点击数字直接进入□□□□□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请您留言
版权所有:北京文彧斋主办 主持人:关彧娘 电话:13126799984 信箱:wu_xiuh@163.com
本网站备案:京ICP备06015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