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2日 您现在的位置:2014年·旧闻轶事>>京郊北宅行纪考·作者:增铸
中 国 文 化 艺 术 现 象 系 列



上图““北宅”·成国公朱能雕像





上图:西方罗马式的武士







上图匣盖内文字:

    此物,二零一四年七月三十一日,上午十时许,在京郊北宅村北泽山下,成国公王爷坟东北角,偶见小残片裏泥于庄稼地,应了那句:“粪土当年万户侯”“朱、王”二字独断。思古之幽情,亲制小匣即与珍藏,并作小诗一首:


将军劝进安社稷,
扫北荡寇下扬州。
百官金陵迎新主,
回师帝都志未休。


酬之,休之,思绪三日。逝者安息。
增铸并记 印




上图:关增铸专为小瓷片制作的
“银底花金”小匣

   
     阅览提示(点击目录)

□1.中国画文化与“维空间”论   增  铸

□2.读画所得                   唐燕山

□3.《先秦两汉瓦当饰文考》引言 傅清远

□4.读《关增铸文集》偶得       白鹤群

□5.《印谱——关增铸篆刻艺术》序    
                               娄师白

□6.《先秦两汉瓦当饰文考》序   罗哲文

□7.《先秦两汉瓦当饰文考》概述 关增铸

□8.谈口语化评关增铸《文集》
    中散文                     曹世钦

□9.己巳年百家传评序           叶  

□10.关增铸先生素描              

□11.丙戌(年)话狗之说          

□12.历史上牟人·牟国·牟地·牟
     县流变探微                增  铸


□13.论铜车马·始皇帝陵与秦藏兵
     马俑处没有规划上的联系    增  铸


□14.一部有新意集史料研究与匡正研究的      专著《先秦两汉瓦当饰文考》轲  言

□15.从“瑞鹤图”中得到的感悟  增  铸


□16.读史有感《褚英之死》      增  铸


□17.自恋·别拿老北京说事      增  铸


□18.京郊北宅行纪考            增  铸
   □画苑闲谈  □艺术评论  □学术论坛  □考研鉴赏  □学术研究  □人物述评 旧闻轶事


京郊北宅行纪考
·增铸
·


北宅行·“碑寨”初考

    据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北京昌平有一村庄叫“碑寨”我查阅了很多北京资料都无线索,翻阅了民国时期的北平地图和最有权威的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这一地区,初见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图标有“北寨”而不是“碑寨” 这个名称。我于是按照仅有的一段资料:“此地坐落在京北一百余里,村名碑寨,出德胜门由养山窪,走东石槽,往正北至桥子地方住宿,次日由桥子三十余里至茶务,过山仍往北三十余里即到碑寨。” (注:那时可能道路曲折计程未必准确) 文字叙述的很淸楚。碑寨,被湮没的无影无踪。我是按照“契纸”线索,谐音寻迹,锁定正北方向的怀柔 “北宅”。这村,明代属顺天府,昌平州。淸沿明制,民国属京兆地方。1958年后北京行政辖区调整由昌平,划属怀柔。寻访 “碑寨”地理方位是没错了,就是过去“北寨”。
    2013年4月1日。初春,乍暖还寒,来到“北宅”这里一片繁荣景象,我独自登上“小龙山”远眺,北宅村三面环山,远处一波淸水,是北京生态示范村之一。整洁的村庄、别致的农家小院与北京人济山庄龙祥湖旅游度假区形成了一道旅游风景线,构成了北宅生态旅游村的独特景致,新农村气象。
    事过境迁,看不到这里任何历史沉淀,山上建起了名为“平安亭”的仿古凉亭,也看不出与历史“碑寨”有什么关联,使我们感到不少地区的古迹消失,一个地名被某种状态下改变了,他的历史信息就可能丢失,会让人们变得无知,无谓,缺乏历史责任感也就无所顾忌了。所以,湖边雕塑起无里头的景致,西方罗马式的武士。当然,这不是一代人造成的后果。
    小龙山上,林木很密,以松树为主,种类旁杂,看得出绿化管理的不错。下山沿着东山坡我看到有几处阮氏墓地,很醒目。又到了村里,先是与一位七十开外村民聊,很热情,也很健谈。后来,他又带我到几位村户,看来很熟知这里民情往事。这里的“原住山民”很少,我没有接触到,绝大多数是二、三百年避乱,逃荒从山西迁徙过来的(这位七十开外村民小时候听说)哪也是几代人前的事了,推算也是近乎快三百五十多年了,正是明末清初。另有,就是阮氏一姓,迁徙到此,在返回路上我与当地一位八十多岁同路老者,谈到迁徙原因,他不愿多说,我也就不好多问了,这里人对于“碑寨”所以然,不是很熟悉,对 “碑寨”演变为 “北宅”过程虽然不淸楚,对这里曾叫过“碑寨”还是持认可的态度。但,可以肯定阮氏一姓迁徙到 “碑寨”是早期住户之一。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重修宗谱寻幸“乾隆元年内阁中书吏部主事,選陞刑部郎中,兼公中佐领日讲起居注官,八十岁卒,葬京北昌平州,碑寨地方,配觉罗佳氏合葬于一墓。” 那时,此地交通没有那么通达,往返六日,中途停宿,山路崎岖,翻山越岭。现在看来从德胜门到达“北宅”一顺儿平坦的大马路,当天打个来回,都绰绰有余。
    凭着一纸坟契寥寥数句: “碑寨茔地在村西半山坡,坐西向东,伯曾祖琳公葬中穴,叔祖木公葬昭穴,有松树七、八株,坟墓之东南,有阳宅三间,祇剩朩架,有东西土房四间,看坟人係X姓。”这就是1849年,恩龄敬记的场景。在与当地村民闲谈中,互道姓名,对方正好係X姓,惊讶中以为是宗谱里係X姓后人,似乎感觉自己问的唐突,收住要出口的话岔,岔开了话题。村里老人说“是有松树七、八株,两个坟,都叫他小松坟。松树很粗一人都抱不过来,在“文革后期70年代伐掉了。” 时间久远,曾祖琳公墓地被当地住户的新坟覆盖,现在这里又盖上了一片民居。

                            “三戡”与“阮氏”
    返回途中经过朱能雕像,我想这与“北寨”、“碑寨”,阮氏一姓,之间有什么关联?前文“拋砖”之事,引发这一地方更深的历史存量。
    金、元时期这里还是荒芜之地,明初期散落几户人家,京郊即便在古代称之为“寨”的,不能说没有,实属不多,名为“北寨”的“寨”显然是南方语境,确切地说与明初三次远征存在着必然关系。有诗曰:“将军劝进安社稷,扫北荡寇下扬州。百官金陵迎新主,回师帝都志未休。” 你来 “北宅”(碑寨)一进村口就会看到
     “靖难”名将·成国公朱能带头应命
    原由起因,属国安南(即越南北部),内乱,黎苍(即安南权臣胡汉苍)对陈氏王位,垂涎己久,大开杀戮,明初篡权后。永乐元年(1403年)来朝骗取了朱棣的册封。后来陈氏子孙(因藩属国关系)展转老挝到明朝鸣冤,朱棣派人前去核查,胡汉苍心虚理亏,愿表还位于陈氏,“迎归天平、以君事之”。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1月,送陈氏后人回国继承王位。“治任以行”,为了安全,特命使臣聂聪陪同,同时命广西总兵(征南将军)韩观,麾下(左副将军)黄中、(右副将军)吕毅、并同大理寺卿薛嵓(岩)等人率军兵五千人护送。明成祖临行赠送陈天平,“绮罗纱衣,二袭、钞万贯”〔注∶一袭,类似重衣裳一套,二袭即二套;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始发行纸币“大明通行纸钞”,面额“壹贯”。当时,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或白银一两,或黄金四分之一两。以此计算,“万贯”即等于黄金二千五百两。〕在明初,靖难之后,国库持紧,力所能及。明成祖善导他回国后要宽仁待下,悉心防患;并且对颇为心计的胡汉苍,教化后又封,为“顺化郡公”,以示安抚。明成祖在政治上表现出“统驭华夷,声教四方”的大国风度。3月,陈天平入安南,到达丘温,胡汉苍派臣,黄晦卿等人前来迎接,黄中等见胡汉苍未来,心存疑惑, 3月16日,明军过隘留(支棱隘)、鸡陵,进至芹站,山道险峻,大雨滂沱。突然,安南军队伏兵四起,鼓噪雷鸣、震耳欲聋,胡汉苍的兵马,包围明军,陈天平虏走被杀。送人之旅,陷入危境,大理寺卿薛嵓(岩)履职中遭受伏击,自刭而死,使臣聂聪也死于乱军之中,黄中等人恼怒无奈,惨状回国。4月1日(事件发生后十五天),京师得到奏表,明成祖怒不可遏,身为四夷宾服的上国君主,感到受了愚弄,向群臣道:“蕞(最)尔小丑,罪恶滔天,犹敢潜伏奸谋,肆毒如此,朕推诚容纳,乃为所欺,此而不诛,兵则奚用!” 滿朝文武,群发激奋,犯上作乱,理应讨伐。“靖难”名将,成国公朱能带头应命:“逆贼罪大,天地不容,臣请仗天威,一举歼灭之。”
    对于阳奉阴违,安南属国。明朝尚武皇帝,7月1日,祭祀太庙,回奉天殿,思虑再三,并列出胡氏“两弑前安南国王,以据其国”、“贼杀陈氏子孙宗族殆尽”、“淫刑峻法,暴杀无辜,重敛烦徵,剥削不已”等二十大罪,兵讨安南。三天后,明成祖登殿点将,命成国公朱能,奉旨领命授“征夷将军印”,为总兵官;西平侯沐晟,领“征夷副将军印”,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将军,丰城侯李彬为参将,(云阳伯)陈旭为右参将,统率水陆大军八十万劲旅。命兵部尚书刘俊参赞军务;(都指挥同知)程宽、指挥佥事朱贵为神机将军;(都指挥同知)毛八丹、朱广、指挥佥事王恕为游击将军;指挥同知鲁麟、都指挥佥事王玉、指挥使高鹏为横海将军;都督佥事吕毅、都指挥同知江浩、都指挥佥事方政为鹰杨将军;都指挥佥事朱英、都指挥同知金铭、都指挥佥事吴旺、都指挥同知刘塔为骠骑将军;一并同征。此役,荟萃了明成祖起兵“靖难”时的名臣宿将,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7月16日,誓师出征,明成祖龙江饯行。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0月2日,远征大军行至广西龙州,统帅朱能不幸因病去世,时年37岁。朱棣听说后非常痛苦,下令停止上朝五天,表示哀悼,并亲自撰写了祭文。
    明初,三次征讨,隐秘北京北寨“碑寨”往事的关联:
    第一次1406年至1407年,(朱能将军不幸因病去世)。张辅带兵戡复,当时篡位陈朝的胡一元(原名黎季犛)胡汉苍父子,安南军队残部全军覆没。明军在当地百姓协助下,擒获胡一元及其子胡澄,随后又擒胡汉苍和伪太子胡芮,全部槛送京师。改安南为交趾,分设官吏,改置17府,安南成为明朝的一个行政区。迁出成国公朱能之病故。
    第二次1409年,也是张辅带兵戡平,简定、邓悉、阮帅等人为代表的安南地方势力和陈氏后人陈季扩(因不满足为官,奢望复辟王位)。成祖朱棣认为安南不足为患,命张辅班师回朝。
    第三次1411年至1414年,前安南陈季扩叛乱又起。成祖朱棣命张辅带兵戡济。永乐九年(1411)七月十七日,张辅督兵二万四千,与沐晟会兵讨交趾余寇。明军大破安南将领阮景异于月常江,获战船百艘,张辅令朱广等,连舰拔栅以进,自率方政以步兵剿其伏兵,水陆夹击,阮师等皆败走,生擒其党邓宗稷、黎德彝、阮轩等。十二月,张辅与沐晟合军于爱子江,大败陈季扩军,擒获甚众。陈季扩及余党阮师潜逃中于老挝被捉拿。永乐十二年三月(1414),解押回京,安南全部平定。二次、三次征战,迁出阮氏一姓多次。几次都有阮氏一姓并解往京师(金陵)。正值迁都之际,燕京乃 “龙兴之地”, 北京急需各类人员,鼓励移民,包括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及流民百姓充实帝都。阮氏族群,迁徙北寨,正中之需。明成祖,网开一面,阮氏苟免于咎,北地陪伴守坟,抚慰 “出师未捷人先死” 的首任总兵官朱能将军,以谢皇恩,是解决人口短缺不错的契合。
    另: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陈氏的王位继承人“陈天平”,越南史籍写作“陈添平”,《大越史记全书》称他的身份本是“陈元辉家奴阮康” 。让人质疑,胡黎氏心术不正,谋逆在先,才有“陈天平”,受明朝,宽仁待下,善待还国之举。安南属国也是国,胡黎氏累世为官,又曾为君,胡黎氏自称是帝舜的后裔,应知华夷秩序,周边小国受儒家礼仪影响,依附华夷秩序,稳定周边国家关系,实际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四夷有巩固边疆保卫华夏的义务,华夏有安抚四邻,调和矛盾的义务,在这种关系下,四夷有向华夏定期或不定期朝贡,华夏有向四夷赏赐,礼尚往来,华夏居内,夷守四方,利益互补。明知邦交之道,国家之间,不应使诈妄为,这有失人格,国格,《大越史记全书》这段史料,是在隐含维护胡黎氏这个奸诈作乱王朝,所以编撰出 “陈元辉家奴阮康”之说,又有多少公信度那,这也是对阮康或阮氏一姓的贬损和污辱。话又说回来,即使是如此,阮康一族也是护主的义举。
    人们有理由说阮氏一姓,不会凭白无故,背井离乡,来到五千里外北京北泽山下,当时的“北寨”、曾经的“碑寨”,现在安居乐业的“北宅”。当然这还要史家进一步论证。这也是一家之言。

                        “成国公王爷坟”初建何年
    当时选择坟地,就有三种意见,什么时候安葬也众说不一。
    钦天监把落选皇家坟地(昌平州,北泽山)建言给朱棣是有一定道理。靖难之役,淝河一战,燕军屡败。诸将议旋师,朱能独按剑曰:“汉高十战九败,终有天下。今举事连得胜。小挫辄归,更能北面事人耶!”朱能关键时进言,是安社禝的“靖难”名将,可谓之股肱之臣。朱棣下令葬于昌平州,北泽山(今属怀柔)。
    礼部的意见是在成国公的家乡怀远(安徽)。军队的意见是把他安葬在钟山附近,(魏国公徐达大将军陵墓就在钟山)同时彰显荣耀。我想大将军徐达追封中山王,享太袓陪陵,是因大明开国之重臣。朱能是靖难之臣,护主有功之臣,朱棣不随太祖陵寝,其中之一有 “靖难”隐情,所以回师北京“皇帝护边”,削弱对他的微言。另择陵寝,天寿山下(即十三陵)也就理固当然,史家也无可挑剔。靖难之臣,伴驾隨王,死后能够享有(落选)皇家坟地,也顺理成章,是种荣耀。
    朱能是什么时候移葬昌平州,北泽山的,应该在1407年至1409年。还有资料显示,“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下令朱能作为配祭人,立牌位于成祖的太庙中,享受后人的祭祀。同时,下令将朱能安葬于昌平州,北泽山”(今怀柔北宅村)。这里质疑的就是“同时”两个字,朱高炽继位,1424年,在位1年。那么就是朱能死后18年,几乎与朱棣死去后,朱能才移灵(柩)昌平州北泽山,同时,立牌位,享成祖的太庙中。所以,安葬时间依然是个迷﹗
    后人称这里为 “‘小十三陵’。经推断,这座墓地,比明十三陵建墓时间还要早四十多年。” (明十三陵始建于1409年,前推四十年,1369年,朱能未出世。)不知论出何处。

                               思古之幽情
    对朱能葬怀柔北宅村北泽山有各种提法,有叫明代“陵墓遗迹”,也有称之为“小十三陵”、 也有叫做朱能墓。我们称呼“墓地”这是现代人写文章,行文中的一种概述方式。其实,古代分别的很淸楚。有诗曰:“上至陶唐祭冢茔,秦坟高起汉皇陵;庶人凡葬无封树,墓用西方古不兴。” 《礼·檀弓》“古不修墓,又易墓非古也。” 又《前汉书·班固叙》“陵不崇墓”。“陵、墓”不得混为一谈。“陵寝”为皇帝驾崩后独有,墓地是外来丧葬方式,北宅村北泽山下葬朱能地方,应当称明代的“成国公王爷坟”。在明朝除皇亲外,不封异姓王,就是功高重臣,才有可能死后追封为王(要说明的是,朱能,同姓无血缘亲)也只能死后追封为东平郡王。
    朱棣要淡化“靖难事件”的负面影响,就要沿续祖制规定,不会僭越礼制。所以,我认为不会超越魏国公徐达大将军丧葬模式,另一个因素,两人可比性,不在一个层面上(一个追封中山王,一个追封为东平郡王)。就在北京地区历史认知度,史料不多,这也许与他过早离世“回师帝都志未休” 有很大关系,才干还没发挥,就驾鹤西去。他儿子朱勇远不及父,但在京的史料记录中还留有一笔∶“明朝宧官阮安(安南人)正统十年(1445年)与成国公朱勇等督工修北京城墙。” 这会让北京史爱好者在资料搜集上感到很遗憾 。

    为化解心中疑惑,又跑一趟北宅,在实地考察中,偶然发现一块小瓷片,惊喜的是上面还有字,(硃砂赭)色泽沉稳透视出历史苍桑, 一个“朱”字缺少一撇, 还有个“王”字,彝鼎变体。尽管是区区两个字, 他传递出来两个信息, 楷体“朱”字,篆化缺撇,古代是避讳皇帝姓名, 行文中要作缺笔(画)处理, 在这里得到验证。从而也证实朱能家族与朱元璋一族没有血亲关系, 死后追封为“东平郡王”也印证这一点。一块小瓷片还反映出来一个信息,两个字体不统一。二字在这尊瓷器行文中巧合。朱棣“靖难事件”之前称呼“燕王”。“燕王”也是“王”,朱能死后封王也是“王”,行文中 “朱王”都要避讳,增笔成“玉”减笔成“土、工、干” 只能作楷体篆化,不影响本字识别,这就是“国学” 触角层面深奥的地方。(当然瓷片包含信息很多,很广,那是另一个研究的话题。)


    二次回访,围着现在所谓“小十三陵”实际只有庄家地,深一脚浅一脚的思古之幽情。朱能墓地到底規模有多大,破坏殆尽,己无法复寻。人云亦云,曾有神道,两侧有石兽一说,让人质疑。天寿山十三陵神道两侧,石兽、石象等三十六座是宣德十年(1435年)增置,初建十三陵并没有石兽、石象等(三十六座)石雕群。北宅村北泽山“成国公王爷坟”。能先于成祖皇帝(长陵)26年,就立了石兽等石雕群,我想这是缺乏历史常识,自比“小十三陵”,按天寿山十三陵揣摩中的纰露。有的报刊穿凿附会“在昌平的十三陵里埋葬着明代的13个皇帝,而这里同样埋葬着13位武将。应暗含有在地下继续为朱家天下守卫的含义。” 天寿山明朝葬十二帝,崇祯皇帝殉国,《清世祖实录》记载,清廷下令以礼改葬崇祯帝后,并营建思陵建筑,时在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所以,“明十三陵”是清以后才有的称呼。“成国公王爷坟”。(如果从成国公朱能这代分门立祖,父辈朱亮不会葬在北寨北泽山)那么所葬明明是十二代,其中第九代:朱应桢:李自成破北京时投降,追赃助饷时被打死。据 《燕都日记》云:“二十六日,降贼臣朱纯臣、陈演率百官劝进”是说第十二代“朱纯臣献齐化门(一说朝阳门),与陈演上表劝进。(劝李自成做皇帝)” (不忠不孝)后被李自成处死。如此累受殊荣,世袭爵位,国难当头,罔顾君恩,还能在地下护主吗!“小十三陵”,一说,名不正,言不顺。这样杜撰广而告之,有意义吗。
    当今的经济大潮中,不少地区提升知名度,拔高宣传。其实,实事求是传播自己的优势,会让人更信服。
    “北寨”中间一段时期称过“碑寨”,見诸于《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汉文版)》乾隆九年(1744年)钦定“正红旗滿州哈达瓜尔佳氏家谱” 至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恩龄敬记重修宗谱,到达“碑寨”。所以,关于“碑寨”唯一能够联想到就是葬昌平州,北泽山“成国公王爷坟”。有关联的坟户(看坟)、工匠、石匠,促使(北寨)“碑寨”,的行成。“成国公王爷坟”除了“阳宅”外,大部分是石匠活,铺底石、石拱券、石壁、石碑,十三位坟主,非一年之工,累计百载之上,能不待在这里“安营札寨”吗!可能是 “碑寨”俗称的行成原因,这一称呼也达百年之久。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点击数字直接进入□□□□□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请您留言
版权所有:北京文彧斋主办 主持人:关彧娘 电话:13126799984 信箱:wu_xiuh@163.com
本网站备案:京ICP备06015457号